以下是來自社團法人台灣原聲教育協會捎來一封歲末感恩信函的內容,與大家分享之~
親愛的會員 會友們 平安
喧囂波折的一年已接近尾聲
在世事紛擾中 原聲孩子在山裡 仍然絃歌不輟 平安成長...
七年前原聲成立時招收的小四 小三學生 如今大致適才適性地就讀高中或高職一二年級(2008年原聲成立時招收小學二 三 四年級學生 利用每週六日及寒暑假上課 此後每年寒假僅招收小二生)
這兩屆原聲孩子國中畢業升高一前的暑假 我們都會安排一趟部落壯遊 讓他們去到南部和東部的魯凱 排灣 布農 阿美等部落去觀摩學習 回來後需繳心得報告
下文是其中一位生長在潭南部落的高一孩子所寫
他家境困頓 但今年很努力的考取台中市國立清水高中
新生訓練時 有同學竊竊私語:原住民...加分的...
他寫下了他心中所想:
壯遊心得 谷Biung 2014/7
在高中新生訓練第一天的自我介紹中,我這麼自敘著:「大家好!我名叫谷xx,來自南投信義鄉的布農族,是基督徒……」。講完後得到的或許是同學的譏笑、歧視及閒言閒語(只因為他們的不了解而致),但我卻不以為意,因為我已經做到初步的自我認同。
身為清水高中班上唯一原住民的我,相信很少有同胞能在這種環境中表明自己的身分。這是勇氣?信心?承認?還是抱持著負面心態?你覺得呢?
這次東部的七日壯遊,不僅僅是原聲第二屆的國中畢業旅行,它是一趟發現、認識、學習及親身經歷的文化探索。
何謂道之所存即師之所存?這次感同身受!對我而言『大自然為道理學問,亦為學知的根源』。從前祖先與大自然共同生存,並且隨著時間漸出現聚落,還有因為向大自然學習,以致擁有現今家喻戶曉的天籟 八部和聲 、石板屋,以及膾炙人口的臺灣原住民文化。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名物理學家費曼曾在《費曼物理學講義》中提出一個問題『如果發生大災難,使得一切科學知識都將毀滅,我們只能留下一句話給後代子孫,哪句話可以用最少的字彙卻包含了最多的訊息?』。『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他簡單卻意義深切的回覆心中理想答案。
為何提此事?現在以同樣的題意換個角度來思考原住民文化層面,如果傳統與語言失傳或文化遭到科技文明的同化,現代的我們有何能力為下一代留下訊息?
文化局保留的原住民文化是主題而不是細節,會不會有那麼一天,隨著時間摧折而使臺灣原住民的文化漸漸消失於此世?到時候你還能說自己是布農族嗎?莫忘初衷?不跟進潮流就等於文化淘汰者?這樣說正確嗎?無根無本要如何飲水思源!說起來諷刺,但或許那天來臨時,只能說你是擁有布農族血緣的現代科技文明中毒者!
文化保留是我們這群年輕人的職責及使命,不應該只是單單接受別人幫助,而是要身體力行,自己的文化自己保存。
文化是活是死不重要,重點是它就在我們周圍,它保存下來代表你已認同了自己!在這之前必需充實自己,才有能力回到部落回饋族群,或者說是社會。
「台灣原聲教育協會」在我人生中擔任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過去雖然週末假期或寒、暑假能玩的時間大幅減少,但卻因此擁有更多的學習機會,更能體會『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道理,更早的規劃人生步調,更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更瞭解自己的渴望需求,這就是所謂的捨與得。
在此感謝背後那些默默關心及付出的愛心人士。身為布農族的傳承者,不管未來遇到任何難題,我都能夠以布農族的智慧去面對並解決問題!
這一兩年 總會有人說:你們原聲很棒啊 做得很好啊!
我會問:好在哪裡呀? 回答常常是:你們小朋友唱得真好聽啊
是的 在 看見台灣 之後 更多人 聽見原聲
但我們內心始終明白原聲的終極目標不是 唱
而是培養出像Biung這樣的孩子 有自信 認同自己文化 對部落 對族人 有使命感
從他的字裡行間 您是否已可看到一位未來部落典範的身影!
建立信心 自我認同 說起來容易 但絕非一蹴可幾
原聲六年多來 著力最深的就是儘量設法塑造原聲音樂學校的教育氣氛
它不在巍峨校舍裡 也不在先進設備中
而是一群最優秀最熱心的老師 一群認同學校理念向心力超強的家長
在林宜城 Bukut 阿蠻三位校長帶領下 經由假日課程(數 英 語文 音樂...)
讓孩子浸潤在專注 耐性 毅力 恆心...的嚴格紀律下
一遍又一遍的聽校長分享困苦的成長經驗 講述布農傳統的智慧
日積月累一點一滴形塑了這樣的學校氛圍 也對孩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它不會像唱歌那麼迅速地被聽見看見 過程中更有辛勞 挫折 也有無奈
但這是我們真正要做的
是您的支持 鼓勵 和慈愛 陪伴原聲一路勇往直前
向您獻上原聲的歲末感恩